bti体育合作网站

78年梁明德追悼会上,任仲夷问项南他们的关系,项南:他是我亲爹_王村_革命_崇德
bti体育合作网站
栏目分类
78年梁明德追悼会上,任仲夷问项南他们的关系,项南:他是我亲爹_王村_革命_崇德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58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
1978年10月2日,项与年在福建龙岩因病去世,享年84岁。作为曾在革命年代为党的地下工作者,项与年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传奇色彩。无论是他的革命经历,还是家庭生活,都蕴含着无数的波折与挑战。

在项与年去世后的一个月,辽宁省委专门为他举办了追悼会,时间定于1978年11月2日,地点是沈阳。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亲自出席了这场庄重的追悼会。然而,令在场的人感到惊讶的是,项南与妻子也出席了追悼会。项南,当时已经是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,而他与项与年在革命年代的交情并不为外界所知,甚至彼此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。

任仲夷忍不住感到好奇,于是悄悄拉着项南的手问道:“你是如何认识梁老的?”项与年在革命岁月中曾化名“梁明德”,并且大家都出于对他的尊重,称他为“梁老”。项南无奈地笑了笑,回应道:“他是我父亲。”任仲夷听后,惊讶之余也感慨万千,自己作为一个见多识广的革命老将,竟未曾意识到这段父子情缘。直到此时,大家才恍然大悟,项与年与项南之间的关系一直未曾公开,而他们的这段革命历史也成了当时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。

展开剩余82%

项与年出生于1894年,福建连城县朋口乡。自幼聪颖,未到学堂便已自学成才。小时候,他便展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改变社会的渴望。1918年,项与年去南京探望在法院工作的哥哥项廷爵,正是那时,项与年逐渐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,最终投身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。在他离开家乡的同一年,妻子王村玉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——项崇德,后改名项南。

项与年选择投身革命,背后并非全然出于规划。因为当时家庭生活困窘,娶妻也困难,王村玉是项与年父母为他抱养的童养媳。随着年岁渐长,项与年家境的贫困让父母决定将他和王村玉送给堂叔收养,以减轻家中的负担。堂叔家开设药铺,经济条件较好,对项与年照顾有加,供他读私塾。然而,等到堂叔家有了亲生孩子,项与年便开始受到冷落,这也让他对家庭的不公平待遇产生了强烈的反感,这份反抗意识最终促使他踏上了革命之路。

1925年,项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受党组织的指派前往印度尼西亚(时为荷属东印度)发展党员,并担任党支部书记。他在南洋领导工人运动,因而多次遭遇逮捕,虽然被华侨营救出狱,但最终还是被驱逐出境。项与年离家时,项崇德年仅8岁,家人并不知晓他投身革命,直到项与年满身疲惫、身无分文地回到家中,家人才终于松了口气,觉得损失财产无关紧要,至少父亲安全归来。

不过,项崇德虽然见到了父亲,但这一家人仍然是“聚少离多”。1927年,项与年回国后,受党组织安排前往上海工作,参与了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的筹建。当时,项与年表面上的身份是南京华侨事务委员会科长,并且在上海创办了复生小学,担任校长。直到1929年,项与年才有机会返回家乡一趟,探望妻子王村玉。

那天晚上,王村玉不禁向丈夫询问:“这么多年,你一直漂泊在外,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?”项与年安慰道:“有比做生意更重要的事。”王村玉追问:“是什么事?”项与年含蓄地答道:“是让农民都有田,工人都有工作,穷苦百姓都过上好日子。”王村玉则感到惊讶,表示这不是红军在做的事。尽管王村玉并未接受过很多教育,但她听外界议论过一些,项与年赶紧低声提醒她:“千万别告诉任何人,这事关生死。”为了掩护项与年在上海的身份,党组织把王村玉母子接到了上海,这时项崇德和妹妹也随母亲一同迁居上海。王村玉虽不清楚项与年的具体身份,但从这次对话后,她对丈夫所做的工作已有了隐约的认识。项崇德也度过了在上海难得的温馨时光,尽管仍与父亲聚少离多,但至少一家人终于团聚。

在上海的岁月,项崇德年幼的记忆里,家里经常有很多不明身份的人来来往往,他以为这些人是“表叔”。然而令他奇怪的是,这些人总是称呼父亲为“老梁”。一次吃饭时,项崇德问父亲:“为什么他们都叫你老梁?”项与年神情一变,急忙瞪了儿子一眼,王村玉立刻拉住项崇德,严肃道:“不要问这么多,专心读书,别的事情不需要知道。”

随着时间的推移,项与年的地下工作也愈加隐秘。1932年,他开始化名“梁明德”,潜入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,担任机要秘书。1934年,项与年参与了庐山会议,在会上为中央传递了极为重要的情报,为红军的成功突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毛主席后来曾提到,这次情报传递为中央红军做出的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,功不可没。

项与年离开家之后,王村玉与孩子们过上了艰难的日子。为了生活,王村玉与孩子们曾一度靠乞讨度日,并且被安排到地下党工作。随着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加剧,项与年的家庭也开始遭遇敌人的打压。王村玉和年幼的女儿最终被捕入狱,而幸运的是,项崇德因为在南京读书,未受到牵连。直到项崇德回家时,才得知母亲和妹妹被捕的消息。年轻的项崇德感到无助,只得独自返回南京,一边读书一边打探母亲的下落。

尽管王村玉并未接受过太多教育,但她在敌人的审讯下表现出坚强的韧性,始终坚持自己是个普通乡下女人,未向敌人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。最终,因女儿在狱中患病,敌人担心病情恶化,才将母女释放。得知消息后,项崇德赶紧返回家中,母子三人终於团聚。

然而,生活依然艰难。王村玉最终决定回到家乡,在老家开荒种田。可惜的是,项崇德的妹妹因病去世,给王村玉带来了沉重打击。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,她不得不再次化妆成乞丐,离开了家乡。

项崇德也并未停下脚步,他早在1932年就已参加了革命,并且迅速投身抗日救亡工作。由于革命活动,项崇德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。幸好,在党组织与当地群众的帮助下,他得以逃脱。在香港、苏北、新四军的工作中,项崇德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。他也改名为项南,为了掩藏真实身份,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低调,不为外界所知。

1949年,项南成为安徽省委的重要领导,随即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,直至成为安徽省委书记。在革命的道路上,项南与父亲项与年一直未能有机会见面,直到1953年,项南专程赴北京开会,并通过长时间的搜寻与线索,在颐和园与项与年重逢。父子二人时隔多年,终于得以认亲。

不过,这场迟来的团聚,毕竟无法

发布于:天津市